文︱陆弃我要配资网
又是一次熟悉的“疑似出访”大戏。主角依然是民进党熟面孔,剧本依旧是低调出发、高调自夸。这次传出的是台湾“外交部长”林佳龙带团赴菲律宾,结果外交部一边闪烁其词“无可奉告”,一边又自曝“经贸考察团已在当地考察投资环境”,编排得既不聪明,又不高明。
最有趣的是,消息最先炸出来的不是台媒,也不是外交部,而是菲律宾自己人。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马可仕在听证会上开口就说:现在有一个“极具争议性”的台湾代表团正在菲律宾。他不是在问,而是在警告。而菲律宾外长面对质询,也只能回避实情,只说“确实有台经贸团在访问”,对林佳龙本人则“表示不清楚”。连东道主都一脸尴尬,难怪外界一头雾水。
你要是真正的官方访问,大可大方承认行程;要是只是私人身份交流,何必动用“外交部、驻菲代表处、国合会全力促成”?这明摆着是台当局刻意规避敏感性,却又想捞政治红利的套路,把“隐身外交”玩得炉火纯青,也玩得越来越可笑。
台外交部发言人蕭光偉出来灭火,说“团长是农委会政务次长”“访团成员还有台美企业、公协会代表”“参访苏比克湾、新克拉克市、马尼拉”等等,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次访问规格不低。但当记者直问林佳龙有没有亲自出席时,外交部一秒变鸵鸟:“目前没有评论。”这不是评论的问题,是敢不敢承认的问题。
外交部既然发新闻稿吹说“访问获得菲方高度重视”,又说“成果丰硕”,为什么不敢公开主帅是谁?林佳龙是不是在场,为何不能说清楚讲明白?难道是怕被大陆“看见”?还是怕菲律宾正式表态尴尬?又或是怕民众质疑此行是否有“政治图谋”?怕得不敢认人,这不是访团,是谍战片。
而菲方的反应更值得玩味。马可仕用词之重,用“极具争议性”来形容一个外来考察团,显然不是欢迎的语气。这不是普通外交辞令,是在传达不满。而菲律宾外交部长那句“我不清楚他是不是来了”,说白了就是不想扛责任。连公开承认都要闪躲,足见这团访团的敏感程度之高、失败风险之大。
可民进党当局偏偏又要“自我感动”。蕭光偉一套套讲得起劲:什么“台菲经济走廊”、什么“EPPD精神”、什么“台美联合开发第三地”,听起来好像台菲关系要跃升到战略高度,实则是台当局借菲律宾做舞台,在国际关系舞池里自导自演。
他们还特意提到此次团员涵盖“资通、半导体、能源、智慧制造”等多个产业,看似高规格,实则是用商业包裹政治意图。在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前提下打擦边球,把企业交流强行包装成“经贸突破”,既缺乏合法性,也不具备长期效果。更重要的是,台当局根本无力兑现任何对外投资的宏愿,靠嘴说出来的“走廊”,最多就是画在新闻稿里的幻想图。
而这一切的根本问题在于,台湾当局已经把所谓“经贸外交”当成对抗大陆的工具,不再是为了实际经济利益,而是为了争夺“存在感”。但现实却是,大陆与菲律宾早已签署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协议,是菲国最大贸易伙伴、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市场。在这种结构性格局下,台湾的小动作根本翻不起什么浪。
更何况,台当局此举还可能惹恼的不止是大陆。对菲律宾来说,当前正处在对外平衡压力中,一边接收大量中资、发展中菲贸易合作,一边又在美方逼迫下加大军事合作。此时若被外界贴上“与台湾私下勾连”的标签,不只政治成本大,也可能冲击其区域安全战略。因此马可仕的警觉并不奇怪,而是现实政治的反应。
台湾当局自己最清楚这一点,却还要“闷声搞事”。林佳龙是部长级官员,若真亲率团访问,早就突破了“经贸”表象底线。但民进党又不敢明着说,于是选了一个“既不否认也不承认”的操作空间,希望舆论模糊、媒体带风。可惜,这一套骗不了外人,反倒让民众越来越不信任当局的对外政策。哪怕真是带企业考察,做得偷偷摸摸,也早就失去了正当性。
过去几年,民进党打着“经济互惠”“拓展国际”的旗号频频出访,其实更像是为“台独路线”搭梯子。这次去菲律宾,表面是招商引资,背后却是台美联合测试“第三地布局”的可行性。这种擦边挑衅式的安排,若继续下去,台当局恐怕不是走向外交突破,而是一步步滑入地缘政治泥潭,进退失据。
更可笑的是,不管出访是真是假,最后台当局总会自己发稿、自己吹捧。说“成果丰硕”,却拿不出任何合作协议;说“受到重视”,却没有官方接待照片;说“推动台菲合作”,结果连菲律宾媒体都不太关心。这种“自己演、自己夸、自己信”的三合一操作,已然成了民进党国际操作的标准流程。
一边喊“民主伙伴”、一边躲躲藏藏;一边说“经贸合作”、一边不敢承认官员参与。林佳龙此番是否现身菲国,或许将成为民进党对外操作的最新象征——在现实与话术之间反复横跳,既不真诚,也不透明。可惜,人民终会疲劳,国际更会冷眼旁观。
这场“访而不认”的闹剧,终将成为民进党自欺欺人的又一笔外交浮账。真正该问的不是林佳龙到底在不在,而是台当局到底想去哪,又能撑多久。
联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